网络传媒

传媒业10大趋势前瞻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展望传媒大势,发现我们正从移动世界迁徙至人工智能世界,在新的时代,媒体三大业务——广告业务、数字内容销售和订阅、增值服务需要融为一体,而核心是消费者导向。以下就对传媒业做了十点大势预测。 

01

传统媒体与科技平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当我们热烈地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候,硅谷的人已经在讨论另一种融合,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基于种种网络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诞生的形形式式的互联网平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以内容为目标的扩张。如果此前大平台商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进入媒体范畴运作的话,现在,他们准备以内容的方式来进行一次平台流量的变现。

02

会员费取代付费墙,数字广告开始衰退

几乎所有媒体都将寻找新的数字收入来源,列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1/3的受访数字媒体大佬表示,相较去年他们更为担心数字广告盈利的可持续性问题。

调查数据发现,在广告模式由数字展示转向原生内容的同时,这些数字化媒体先驱也计划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者直接付费(45%)和会员费用(14%)上。今年业界更多听到的将不再是付费墙而是会员费。

03

付费视频用户高速增长

成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业的引擎

国内视频网站在经历了版权大战自制火拼之后,各家渐渐将目光对准正崛起的会员付费市场,各大平台也都将影视付费业务纳入各自的战略规划中。

尽管有很多视频网站尚未公开其会员的数量,但是目前,几大主流视频平台都已开始加速布局付费业务。未来三到五年,拉动和支撑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增长的引擎只有一个,就是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

04

新闻空心化,媒体从事实输出平台

变为情绪煽动平台

新闻空心化,在媒体行业已经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现象。什么是新闻的空心化?重大新闻无法向公众提供直接确凿深度的新闻信息,导致各种消息段子乱飞,这是新闻空心化。

新闻的空心化最严重的后果,是最后导致知情权的匿失,而知情权的持续匿失,最终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多代人智力的退化。

05

假新闻浪潮汹涌,

公信力成优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纵观网络媒体上形式多样的虚假新闻,不难发现,假新闻井喷与这样一些原因密不可分:在娱乐低俗化新闻充斥下,不少网民产生出猎奇斗艳的浮躁心理,对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随即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部分网站为了追求新闻卖点和增加网站的点击率,无视新闻工作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主观设置议题炒作一些内容肤浅却能吸引受众眼球的虚假新闻;网络水军等一些意见领袖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推波助澜,导致虚假新闻呈现出一边倒的传播态势。

06

算法推送超过人工推送,

接手媒体信息分发大权

在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早已超过50%。这成为一个分水岭。它意味着,我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主要由智能机器人为我们准备,而以往看似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则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07

受众用户

用户数据管理才是媒体财富宝库

现在大多传统媒体直呼新媒体找不到盈利模式,实际的情况是,这些举步维艰的传统媒体根本就没有转型成为新媒体。媒体必须发挥用户和信息的累积效应与数据分析价值,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来以读者为中心的内容提供商角色,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包括信息服务、活动服务、平台服务、组织服务等等。总之一句话,为用户创造价值,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能从中获益,才能从中获利。

08

从移动(mobile)世界迁徙至

人工智能(AI)世界

Sundar PichaiGoogle公司CEO)认为,我们正从移动(mobile)世界迁徙至人工智能(AI)世界。Bezos(亚马逊CEO)则认为,AI是未来革命的早期阶段。AI已经嵌入新闻、无人机甚至是医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对于记者和传媒公司而言,他们可充分使用技术以更好更快地传递内容——

>>更加自动化的故事:机器人新闻(Robo-journalism)正为新闻机构所逐渐使用。

>>智能化内容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创造最佳新闻,并针对不同平台将内容迅速打包。

>>过滤器和提示器:为管理过载的信息,新系统应运而生。

09

短视频正在成为当今新媒体的风口

5GWiFi普及之前,用户普遍对流量耗费依然相当敏感。经过最近三年网速、流量和资费得到大幅改善,才为短视频的爆发铲除了一个主要路障。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之外,短视频大战在此时引爆还有赖于其他三驾马车

内容消费升级;生产者涌入;分发平台多样和成熟。

10

电视未来将形成四种业态,

电视生态从割据到融合

传统电视的用户流失现象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未来电视将衍生出四种基本形态:由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形成的新型电视媒体;发展迅猛的互联网视频成为新兴电视;专注于原创内容的IP影视;城市台蜕变而成的城市电视。

 

上一篇: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 破“五唯”避免回到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的老路
下一篇: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