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

从短视频平台上获取新闻,碎片化信息里能刷出多少真实?
时间:2022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成年人中,约四分之一经常从短视频平台TikTok上获取新闻;自2020年以来,有这一习惯的美国人比例增加了两倍。

尽管上述调查结论依托于美国受众,但在短视频浪潮席卷下,这一现象在全球带有相当普遍性。英国媒体报道,近半数英国社交媒体用户会通过关注博主而不是新闻机构账号来了解时事信息。在我国,高达9.62亿的短视频用户已占网民总数九成以上。客观地说,在智能手机、5G网络渐渐普及的背景下,短视频的流行有其合理性。与新闻信息嫁接后,也体现出了相应的优势:傻瓜式操作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动态影像意味着更直观的信息和更强的冲击力,而短平快、碎片化的速食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代人的信息消费习惯。可以说,短视频渐成重要新闻来源并不意外。

短视频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却也屡屡成为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和二传手。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的不实信息,依托短视频不断搅动着舆论神经。尽管一些视频缺乏明确的拍摄时间、地点,发布者也不能拿出我在现场的证据,但基于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很多人还是对其深信不疑。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内生的算法推荐与上瘾机制,让用户如嗑瓜子一般停不下来。长期沉溺于这种信息环境,必然会形成信息茧房,无形中加剧着自身的偏听偏信。

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关乎生活日常,影响社会运行。我们乐见短视频搅动一池春水,却不能忽视其负面效应。就我国来说,近些年随着多项政策法规出台,各大短视频平台相继优化平台内容、强化审核机制,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而引导受众习惯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变局,专业媒体同样不能缺位。要看到,专业媒体的职业优势就在于把关能力,短视频时代对主动核实信源、小心审慎求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短视频,但不盲从于短视频,这是专业媒体应有的操守。当然,受众本身也要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对于那些没头没尾的视频片段,莫要盲听盲信、随意转发,为真相和理性留出更多时间。

著名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短视频亦是如此,利与弊皆在人为。用足技术红利,抑制负面效应,我们才能更好畅游在信息的海洋里。

(原标题:碎片化信息里能刷出多少真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高源

上一篇:网信办整治直播短视频乱象:清理200万余个违规短视频
下一篇:5年之间,短视频用户规模是如何突破10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