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人才故事
海南省高考状元;本科和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上学期间在IBM实习;毕业后进入腾讯工作;两年后辞职创业,作为联合创始人共同建立了青云科技……林源的成长经历,不论拎出哪一段,都足以令人羡慕。创立青云后,他又实现了从学霸向成熟管理者的成功转型。“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这句话用在数字技术行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近期,刚刚出任青云科技CEO的林源,正着手带领公司积极拥抱AI,迎接新一轮的技术挑战。
创业是真正的“理想照进现实”
羽绒服里面穿着短袖T恤,谈到云技术时两眼冒光。林源就像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浑身散发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朝气。或许,做数字技术的人永远年轻,因为他们需要不断推翻自己之前的成就,拥抱最新的技术浪潮。
“我的履历很简单。”谈及创业经历,林源的回答并非单纯谦虚,而是对那一代踏着数字化大潮一路走来经历的真实写照。林源在IBM实习时,曾在黄允松(现任青云科技董事长)项目组做大数据开发,毕业后他顺利入职大厂,加入腾讯。两年之后,当黄允松向他发出一起创业的邀请时,林源没有犹豫,直接递交了辞呈,“我那会儿很年轻,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当时,所有做IT的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对我而言,这是在正确的时间跟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情,就这么简单。”林源说。
没想到,当时的“意气之举”,居然成就了后来国内头部的企业级云服务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做到了当时梦想的“以中国科技服务数字中国”,实现了“将理想照进现实”。
“两条腿走路”成就混合云“大佬”
创业起步是在朝阳区北苑,创始团队只有几个人,他们用一堆从海龙大厦淘来的廉价主板、CPU敲开了通向云计算领域的大门。2013年7月1日,青云科技的首款产品——QingCloud公有云正式上线。“当时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来了,注册账号研究测试我们的产品。”回忆当时的场景,林源仍然十分兴奋:青云科技的公有云产品一问世就给整个行业立下了一个标杆,也因此“一战成名”。
提起云计算,很多人可能还会一头雾水,其实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用软件点餐、购买机票,大到银行App的运行、疫苗冷链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基于云计算实现的。2012年前后,云计算在国内刚刚起步,青云科技的创业时机精准地踏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浪尖。如果说踩准时机是一种巧合,那么选择同时发展公有云和私有云,就不得不说是创始团队的大智慧了。
私有云和公有云有何不同?“这其实就是软件的交互方式不同,就跟存钱一样:你存在银行,用的就是银行给你的‘公有云’;你买一个保险柜存在自己家里,那就叫‘私有云’。”林源打了个比方。在2013年上线公有云平台之后,青云科技很快就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做公有云又做私有云。之所以能在两个领域都做到如鱼得水,得益于青云科技的“一体化架构”,即在公有云和私有云领域使用同一架构、同一套代码,这不仅让私有云用户获得了与公有云一致的使用体验,还大大降低了私有云产品架构的成本,使数据可以轻松在不同行业的私有云产品之间流转,而无需为了某一个私有云产品重新设计大费周折。而这也为青云科技后来在混合云领域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AI恰好是我们擅长做的事情”
“大家平时使用笔记本电脑,用得最多的是办公软件或视听、游戏类的应用。我们做的事情类似电脑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管哪一类应用上新,其实都要在我们的系统之上操作。AI对我们而言,本质上也是一种新的应用程序,我们要做的还是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在林源看来,从公有云、私有云到现在做AI算力,这个转型是顺理成章的。“AI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对我们而言,这恰好是我们很擅长做的事情。”
作为一家在朝阳区注册并成长的企业,青云科技的成长受到了很多来自朝阳区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我们享受到了税点返还及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另一方面,朝阳区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大型活动,不仅给企业提供亮相的机会,也能帮我们拓展很多业务层面的交流,这对我们都有很多实际的支持。”林源认为,在北京朝阳不仅可以接触到很多供应商,而且能够遇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潜在的客户,“我觉得朝阳区这片沃土,可以为多种生态发展提供平台,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1+1>2的效果。”林源说。
文/本报记者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