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备计划为基础的沟通设计是组织达成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所应承担的引领、参与和组织的角色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完全展示,基于教学目的的沟通设计构成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完备的师生沟通是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专业素养养成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沟通;沟通设计;管理沟通;教学;课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沟通,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通畅。沟通理论亦称通讯理论,系西方政治学流派之一,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卡尔多伊奇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创立。沟通理论创立的目的在于运用控制论的思想去解释社会的政治现象,为政治系统应对环境压力、为人控制环境提供方法论指导。
众所周知,不仅仅政治系统会受环境制约,人类行为大多要以特定环境为前提,欲求不受或少受环境因素影响,人就需要和环境的各个要素去和解、去沟通。比如管理领域、商贸领域以及教育领域,无论作为个体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阶层和被管理对象之间,还是试图达成交易的贸易从业者和客户之间,师生、教师和家长以及校方和家长之间都客观需要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即都需要沟通。作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沟通才有相互之间的了解,沟通才有相互之间的信任,沟通才有共同高效行事的可能,无论对方为谁,深入沟通才能铸就高品质的组织文化和个体成就。
事实上,管理沟通、师生沟通、商务沟通都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管理沟通侧重的是信息的传递和解读,以提升个体和组织沟通技能为着眼点;商务沟通侧重的是口才、倾听即听说的艺术,重视情商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国内有关师生沟通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尤其是新时代新媒体带来的沟通问题、校园内师生沟通的障碍问题、沟通的渠道建设问题等是教师研究比较集中的,但在解决方式上更多聚焦在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作为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沟通形式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情感的交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且更为需要的是通过沟通获取有效之方式方法去解决当事人各方所面临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根据特定沟通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策划,长期稳定的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客观需要一个完备的沟通设计作为系统行为规划的组成部分。
高校教学工作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学科建设以及系统的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和组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能否构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他(她)的教学基本功。课程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设计构成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沟通设计的内涵和原则
2.1 沟通设计的内涵
凡沟通,必有一具体的沟通目标,必需经由语言或肢体语言以最终达成信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课程中师生间的沟通、课程的组织属于广义的管理范畴,调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通过沟通最终达成教学之目的。
沟通,原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本文的课程沟通设计是指在课程设计中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有关师生间、学生之间沟通的内容和具体沟通方式的设计,以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推进课程的演进。
课程沟通设计以课程设计为前提,沟通设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沟通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开展沟通活动,沟通的内容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基础,课程沟通涉及师生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但都是在教师主导形式下开展和完成的。
大学时期,是培育学生最终成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形态等社会进步之推动力量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扮演着引领、参与以及相关活动和过程的组织者的角色,而沟通无疑可以构成这个过程有效的基础和桥梁,课程沟通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阶梯。
2.2. 课程沟通设计的原则
2.2.1. 课程沟通设计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
课程的沟通设计需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展开。用于沟通的可以是内容本身,可以围绕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沟通以课程教学为目的,是教学手段,不能脱离既定的教学内容。
例如,即将讲授新产品开发课程中关于产品的概念,可以先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产品的理解,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是他们熟悉、感兴趣的领域,但都直接体现在产品上。
同样是讲授产品的概念,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学生感受最深的消费过程,再将这个消费过程所消费的产品以概念形式给出。这就是围绕概念展开沟通最终得到有关教学内容的认识的设计。
2.2.2. 课程沟通设计既要涉及师生间,同时也要涉及学生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学相长,同学们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沟通是必要的环节。同一沟通内容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层面的沟通都设计到一门课程的教授进程中。
例如,对于产品的概念,可以让每个同学(或一组同学)给出一个自己熟悉的产品,给出这个他自己熟悉的产品的他所感受到的特性,根据大家的认识,就可以归纳出产品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殊特征。产品分类及其特性清楚之后,再让其他同学(或其他组同学)结合归纳出来的理论对对方给出的产品及其特性给出更加深入的界定,这个界定让提出者给出评价,前边是师生之间就课程内容的沟通,后面就是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了。
2.2.3. 沟通方式多样性原则。
一门课程的讲授,需要深入沟通的层次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客观需要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作为辅助工具,防止单一方式引发学生厌烦和疲惫。
例如,对于对于一个概念的解读,可以由教师主导,在课堂上开展头脑风暴,也可以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再到课堂进行小组研究结果的展示。
对于一个概念的解读,可以由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认知带到课堂。
沟通设计上,沟通对象可以是个体的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其他同学;可以是个体同学可以是全班同学或者研究小组的同学。
沟通方式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正式沟通也可以是非正式沟通;甚至可以将其他同学的问题设定为考核的内容等等。
2.2.4. 沟通趣味性原则。
大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时期,通常涉猎广泛,以沟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兴趣,单一的形式、贫乏的教科书内容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去完成教学过程。
如讲授市场的概念时,可以从疫情对供求的影响谈起,也可以从俄乌战争对欧洲天然气消费的影响谈起;可以从学生刚刚买的衣服谈起,也可以从学生家里最大功干戈的消费事件谈起;可以从荷兰郁金香谈起,可以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拼夕夕的假冒伪劣谈起等等。
从生活点滴入手、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从理论概念入手、从著名历史事件入手,一门课程可以从多维度、多视角引入不同层面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2.5. 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原则。
沟通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制约着教师通过沟通所获的关于学生相关信息的量和质,也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参与课程沟通的积极性;通过沟通,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量和质反映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两者共同构成课程沟通设计的初衷。
即,沟通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令学生从中获得参与感和信息、知识获得感。但沟通设计来自教师,究竟参与感、获得感如何还需要看学生的反馈。当所授内容、理念与学生原本持有观念相悖时,学生还要完成一次与自我之间的沟通,完成自我超越,达成新我的确立,进而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点燃一个心的宇宙。
3. 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目标
3.1. 教师视角的沟通目标
3.1.1.了解学生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
随着跨国交流的日常化,到国内留学的各国留学生随处可见,他们拥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对社会现象尤其是市场现象、管理现象的感受和认知存在巨大差异,在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时,常常会遇到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不同认知的困扰,在授课之前是需要一个较为深入的沟通去了解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展示授课内容。这个过程对于中国国内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即使同为国内学生,由于自幼家庭背景的差异、自身阅读品类和阅读量的差异以及成长所在城镇的市场繁荣程度的差异,都会导致学生对于属于社会科学的经管类学科的知识基础上的巨大差异,在同一个管理问题或经济问题的阐释时,他们的理解的层面会存在很大不同,作为教师,是需要对他们施加正向而全面的引导的。
3.1.2.了解学生学习目的
国内大学招生现大多以大学科为招生平台,在没有确定具体专业之前,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是需要了解学生的选择倾向的。不同的专业选择,面对同一门专业基础课时,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专业素养的作用也是有差异的,学生选课的目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授课之前,需要一个较为深入的沟通,了解学生后续可能选择的专业的结构构成,并据此设计、选择例等教学素材,甚至对授课内容加以一定的修正。比如《新产品开发与管理》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对它的期望是不同的。有的专业学生是可能会在将来从事有关新产品开发工作的,而有的只可能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参与有关新产品的评估、评价,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从整体课程内容来看,他们会将不同部分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一个授课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单一,教学更好组织一些。一旦通过沟通了解到学生学习目的存在差异,就应当在后续的考核中充分考虑这一点,课堂提问、讨论等环节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承担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沟通任务。
3.1.3.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正式开始以后,教师需要不断跟进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大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不多,客观需要教师去设计、寻找沟通的机会,常见的作业、考试、课堂提问即是。但仅仅靠这些传统的交流方式是不够的,考虑到大学生的视野的广阔性和对未来的憧憬的无限性,可以创造机会令学生独立承担具有一定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开展展示,对学生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促进全班同学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3.1.4.了解学生素养提升情况
大学是生产社会精英的场所,实现大学这个使命,高校教师责无旁贷。授课之前对学生的了解、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授课结束以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是高校教师例行之事,除此之外,还应设计通路了解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情况,为后续课程讲授和后续学生学习提供经验。学生对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试图培养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融会贯通的程度、实践应用的程度等均应有一定的反馈。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反映了教学设计本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2.学生视角的沟通目标
教师寻求途径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是教师的职责决定的,事实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兴趣也是蛮高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分学生的天性,在教师试图了解、理解学生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在试图了解、理解教师。
3.2.1.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
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存在差异的,这些知识在某一具体的课程的讲授时必定会有所表露,加之语言风格有幽默和严谨之分,授课过程有重逻辑和故事趣味之别,个人在表达事物时或者饱含情感或者镇静平淡等等导致教师的授课风格十分不同。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教师的情况,最终是否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种风格的认可度。这方面的了解需要学生动用私人通道。
一门课程能够得以提供到学生面前供其选择,客观上一定存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大纲和详细教学计划,这些内容一般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可以看到,这是学生选课的依据。
3.2.2.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否与学生对课程的期望一致关系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乃至最终选择。
这方面的信息是学校官方渠道必须提供的。
3.2.3.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以讲授为主,还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或者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学生极为重视的信息。这关系着他们选课之后的学习任务的性质、时间安排,进而影响到他们最后的选课决策。
3.2.4.了解教师的考核方式
学习,就要考试,这是天经地义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生选课之前要搞清楚,选课之后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它关系学生最终结业成绩,甚至关乎保研、留学等切身利益。
基于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双向选择,课程就可以如约开始。
4. 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方式
从上述师生双方对相互沟通的客观需要来看,教师在沟通上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学校平台的支持下,教师按照既定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计划、安排通知给学生,但这里往往局限在单方面的通知,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接纳者。这个情况是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后在教师的主动的沟通设计中得到完善的。
4.1.教学正式开始前师生之间的沟通
课程正式讲授之前,教师已经十分熟悉所将要讲授内容的构成、计划讲授的方式方法以及涉及的内容的深度,但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授课对象对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兴趣偏差和打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时通过沟通设计,去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同时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鼓励学生以更大的投入去学习有关知识和理论方法。
沟通可以选择聊天、问卷、座谈等方式。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人单独交流,也可以找几个代表性人物同时座谈交流,也可以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
比如在《新产品开发与管理》课程中,为了了解同学们对创造性人才的了解程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写下他们最佩服的他们心目中最有创造力的人的名字并给出对他们的评价,综合大家的认识,给出创造性人才人格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通过对他们所选择的最佩服的人的特征来对他们的内心进行分析,以确保其对创造性概念认知正确的同时引导其创造性特质的提升。
4.2.教学正式开始后教师授课内容导入之沟通
教师授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学生无所知或略有知的概念、过程或者系统,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练变得熟悉、熟练,内容的导入十分关键。
4.2.1.概念导入
一个学生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过的概念,如何导入到学生面前,或者学生有所知但所知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下,如何将正确的概念导入到学生面前,这是需要一个设计的,这个过程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就构成了一次沟通的过程。
比如,对于市场这个概念,即使是工科学生也会有所闻、有所知的,但肯定不全面、不准确。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市场”二字造句,由于“市场”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造句所涉猎的内容一定会五花八门,再经教师的归纳总结,一个完整的“市场”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从学生中来的“市场概念”就是基于课堂内师生沟通收获的结果。
4.2.2.过程导入
管理往往涉及的是一个过程,一个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新产品开发就是一个涉及创意选择、商业方案选择和产品实体开发、市场推广方案选择的过程。将这个复杂的过程介绍给没有企业经营经验的学生是需要一番考量和设计的,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共同完成对这一过程的知识的认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都必将是有意义的。
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等内容思考新产品开发可能或可以涉及的部门,思考不同部门与新产品开发可能会发生的关系,在这个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结合学生们所思所想给出过程的环节构成以及各环节的管理注意事项,学生会发现,这个过程离不开他们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他们思考过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这样所获得的有关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本质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思考,是由师生交流互动完成的,不仅令学生掌握了过程环节本身,还会令其了解其间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职能配合,业务素养便顺带得到了提升。
4.2.3.系统导入
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无所不在。对于特定系统的教学导入,也可以通过师生沟通共同完成。
如新产品上市需要通过渠道系统去完成,这个系统由哪些成员组成,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呢,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考察一个特定的大家都熟知的渠道系统(如大家熟悉的京东、国美等)入手,抽丝剥茧最终得到准确答案。
4.3.教学进程中有关课程内容演进的沟通
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有的逻辑,一部分内容结束之后,进入下一部分内容,既是内容上的递进,也必然存在逻辑上演进,通过师生互动沟通交流完成课程内容的推进,逻辑演进是关键。
比如《新产品开发与管理》一课,首先需要介绍产品、市场的概念,之后就是产品开发的基本过程,在了解了过程之后,再按过程的环节顺序讲授各部分内容的细节。由于先介绍了产品开发一般过程,在后续的课程演进中常常回首是十分必要的,过程逻辑就是授课逻辑,课堂简单的提问即可完成课程内容的更迭。
4.4. 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沟通
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的关注是师生、学校和家长都极为关心的,通常学校会组织例行网络匿名评价。这种匿名方式能够反映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助益的。但作为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这一被动方式,可以自行设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来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及时改进,令学生感受到自己对教师成长的价值所在,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论的提高也会给教师带来荣誉感和幸福感。
5. 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效果评估
将沟通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通过专门设计的沟通过程促进教学的进度、完成学生对概念、过程、系统等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文的初衷,具体某一门课的沟通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评估。
首先,需要评价沟通设计是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成效的体现。沟通方式的设计和选择需要考量学生的意愿,学生积极参与是首要目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会有有效的沟通,才会因沟通而获真知。这个可以通过教师过程的感受获得,也可以通过课后学生对自身参与度的调查获得。
其次,需要评价沟通设计是否将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这是教师参与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在设计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设计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学生分析中的方式方法,令学生愿意教师参与自身活动中,教师也愿意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法在与学生各种交流过程中教与自己的学生,教学中得到互长。
再次,需要评价沟通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这既需要学生的感知,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反省。沟通内容的设计和选择需要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能够令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递进,进而获得素养的提高,还要能够令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感受到流畅,进而成就学生快乐成长、教师挥洒自如的幸福课堂。
最后,需要评价沟通过程是否令师生获得思想共进、情感共鸣。沟通是教师依教学内容设计的用以促进教学的工具,由于沟通的特质,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可以形成思想共进和情感共鸣,当然也可能达不到共进、做不到共鸣。但作为高校的课堂,教师应当尽全力付出知识劳动的同时,付出情感,感召自己的学生,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令其获得全方位的成长,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6.小结
沟通理论系政治学发展的成果,管理领域、商业贸易领域对沟通的研究较为重视,管理者、交易者因受环境影响突出,因此相关研究也就较为充分,成果也较为突出,而教育领域对师生、校方和家长的沟通的重视也是由来已久,但大多以情感沟通为重点,对纳入课程设计的沟通考量的较少。
本文所述课程沟通设计是教师在教学组织安排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参与,是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养成的引领,关系着学生最终学习效果,构成整个教学工作组织和安排的组成部分,它需要高校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凭知识、凭情感、有的放矢,做到引领到位、参与受欢迎、组织有成效,铸就自己丰碑的同时成就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邵正迎.师生沟通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高考,2020,9
[2]赵洱岽. 管理沟通[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李璟,徐遵义.高校师生沟通技巧的探讨[J]. 大学教育,2015,2
[4]李昊.浅谈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建立[J].经济师,2006,3
[5]张自广.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多维路径构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J].2021,4
[6]胡楠,李志.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高教学刊, 2022,8
[7]周卓,华蔡樱,牛丽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特征指标结构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1)
[8]张智辉,王忠成,张義丹,张晶辉,邓鸣升.解决高校师生交流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5)
[9]孙裕金.基于沟通视角的高校教学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4,2
[10]周晗琛.建立心与心的链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浅谈高校师生间的沟通问题及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7
[11]徐丽娟. 理工科学生经济思想和管理意识到培育[C].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等探索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2013
作者简介
徐丽娟(1966-),江苏射阳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经济、流通经济、区域经济、教学法。 通信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家属区,邮编100044。
Communication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Take the Course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Abstract] Communication design based on complete plan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an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leading, participating and organizing students can be complet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eaching purpose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A well-plann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Keywor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sig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