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何宝宏:教育本是信息产业?
时间:2017年07月3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2017-07-29 何宝宏 

教育就是在一个叫学校的数据中心里,一个叫教师的计算机当发送端,根据一个叫教育制度的协议族,把N多叫教学内容的载荷,点到多点地发送给N多叫学生的接收端。

 

在发送一个固定时段后,测试接收端的误码率。只要能收到和解析60%以上的信息,就算发送成功结束,发放结业证书,换地方换内容接着发送。

 

当然,教育是否成功的测试标准,是由发送端制定的,测试结果也是由发送端裁定的。

 

如果把教育看作信息产业,二者的核心区别是,前者是碳基的,后者是硅基的,由此带来了存储和记忆,计算和智商,通信和注意力等的差异。

 

记忆能力

 

人的生物特征决定了,忘记是常态,记忆是例外,因此“好记性”就成了一个人聪明的典型特征,误把存储能力当成了计算能力。

 

为了弥补人类大脑内存太小的缺点,于是发明了文字、书籍、留声机、录像机和计算机硬盘等,作为人类大脑的外部存储设备,记录历史、文学和科学等。这些技术都是为了,大脑忘却的记忆。

 

而计算机则相反,存储是常态,记忆不会出错,丢失更是比恐龙灭绝过滤还小的意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还有指数级进化的能力。

 

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大脑的内存比不过外部的存储设备。

 

计算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脑思考有两种模式:快与慢。

 

常用的无计算(无意识)的“快系统”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它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

 

有意识的“慢系统”通过调动计算资源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不容易出错,但比较慢,很懒惰,经常直接采纳“快系统”的结果。

 

人类智商的高低,计算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慢系统”上。

 

人脑比计算机更擅长“快系统”。在很多方面,计算机比人脑更擅长“慢系统”。

 

通信能力

 

注意力就是人与人通信的连接。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是7*24小时,永远在线的。

 

人的注意力经常是短暂在线。一个1岁孩子的约是15秒,小学生约40分钟,中学生大约5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成人,如果去完成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注意力也就最多能维持20分钟。

 

另外,人受教育是的通信注意力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窄带的。当大量信息通过眼睛和耳朵等输入时,人类大脑会自动做“流量控制”和优先级安排,只让少量关键信息进入大脑,以免大脑拥塞甚至宕掉。

 

因此,人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和窄带的,计算机是永远在线的宽带。

 

碳基的特殊性

 

碳基生物的人在受教育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特别擅长背诵,类似执行COPY,典型表现为文科好的学生。有的学生特别擅长逻辑,类似执行算法,典型表现为数理化厉害的学生。也有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类似通信能力,学习能力很强。

 

学校教育经常是1N的拓扑结构,单向传递的,一般不关心接受端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的个体差异。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的双向通信,具有复杂的流量控制和拥塞避免机制,以避免发端和收端能力的不匹配问题。

 

人类综合了计算、存储和通信后的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等,是计算机还不存在的,即使AI也还遥远。

 

教育的长周期

 

碳基学生容量狭小而不稳定的存储能力,大脑有限的执行算法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是短暂而窄带的单向通信能力,综合起来导致了每个人专门受教育的时间,即使是学习最基础的信息,也需要9年的时间。

 

而如果把人类碳基的大脑,换成是硅基的,9年的义务教育的内容,在1秒内就能全部写入了,教育行业也就可以消失了。

 

教育如果让一个人失去了创造力和判断力,那人就连机器都不如了。



互联网的基因》已再版完成,欢迎扫码进入“言如玉”微店购买。音频朗读版也已在“喜马拉雅”和“蜻蜓”电台上线,欢迎搜索“互联网的基因”收听。



上一篇:中国利剑出鞘 将打破美国垄断几十年大网
下一篇:这个清朝人竟发过《Nature》,震惊西方,成中国科技第一人